欢迎光临温州护国寺,今天是:
般若之门
佛法入门
讲经说法
佛法问答
高僧列传
认识佛陀
 
当前位置:首页般若之门
一代高僧逆川大师

———茶山五美园实际寺访逆川大师圣迹

记者 周吉敏 


  逆川大师(13191373)是元末明初一代高僧,出游四方,宣讲佛法,广募善缘,修建各地寺院山门,曾主持修建了温州松台山净光塔、江心寺、茶山实际寺、平阳归源寺等。元朝皇帝曾赏赐金襴法衣,且御笔钦赐“佛性圆辩禅师”法号。明太祖朱元璋特诏令江南十位高僧在钟山(今江苏南京市)设立无遮法会,逆川大师作为江南十大高僧之一,在这次法会上弘法,前来听讲者数以千计,盛况空前。明《宋濂全集》(二)之748页收录的《佛性圆辩禅师净慈顺公逆川墓塔碑铭》,详细记载了逆川大师的生平事迹。
  逆川大师与茶山五美园实际寺有着极深的渊源。今茶山《泉川项氏宗谱》上记载项氏祖先景贤“与逆川善,赐地五美园”,逆川大师的墓还在茶山实际寺后山,实际寺还刊印有《逆川祖师圣传》。逆川大师圆寂693年,至今当地民间还流传着逆川、逆川与五美园的优美传说故事。可见,一代高僧大德的佛根之深,佛缘之广,其佛法渡人,深得民心也。
  茶山访逆川大师圣迹,挖掘历史文化,弘扬一代高僧逆川大师的佛教精神,是一种传承,一种缘,一种善也。

  逆川与五美园实际寺

  五美园实际寺跟逆川大师有着极深的渊源。831日,我与素有“农民书画家”之称的王学钊老师一道,访五美园实际寺,寻访逆川大师的圣迹。
  据今人戴世德、郑育友所撰的《逆川智禅师年谱》:逆川生于元祐元年(1319),卒于洪武六年(1373),享年54岁,7岁到实际寺拜即空为师,41岁(1359)回实际寺闭关,48岁又回实际寺专心著作,54岁圆寂后归葬实际寺。
  据茶山《泉川项氏宗谱》记载:项氏先祖项景贤与逆川善,赐地五美园。项景贤生于1301年,卒于1386年,逆川生于1319年,卒于1373年,相对照,项景贤比逆川大18岁,可见,项景贤18岁青年时亲自看见过逆川这位7岁的小沙弥在实际寺跟着即空禅师念经的童年生活,二人成为朋友,以致日后成就赠地五美园的善缘。
  拾级茶山五美园金锁岭而上。一路上,蝉鸣不歇,自由歌唱,不觉心中一片清明无尘。身心空灵步步上行,不觉前面已豁然开朗一片。只见一古刹如身着黄衫老僧在青山绿水之间禅定。实际寺是坐落在青山间一块小盆地上,背后青山连绵如笔架,一道秀水从古刹左手边流过后,在寺前曾如“之”字舒缓而出,右边是金锁岭直伸进大罗山深处,而寺前面是一个青葱的小山头,刚好遮挡了山下世俗之气,隐藏了古刹真容。真乃一处修行的清净之地也。
  时值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,寺里甚是热闹,香火缭绕。不想打搅忙碌的师傅,在阅书处取得 《纪念逆川大师诗文集》一册,想寻找实际寺刊印的《逆川祖师圣传》,可惜没有找到,只好去打搅主持师傅,讨要一册。
  除了明宋濂撰写的 《佛性圆辩禅师净慈顺公逆川墓塔碑铭》,这薄薄的《逆川祖师圣传》,是2001年茶山实际寺重印,也是至今存于世的有关逆川大师不可多得的珍惜资料了。
  黄卷在手,不觉翻开阅读。《逆川祖师圣传》记载了逆川大师很多神异之事。书前附有逆川自赞和自画像以及御赞,还有逆川出生地瑞安潮漈陈氏九世孙,邑痒生陈士锦撰的序,序撰于清雍正丁未年(1727),想必《别传》也撰于清雍正年间。书中还附有《重建大罗山五美园实际院募化序》。此序为清光绪28年(1902)东嘉五美山人卧龙氏叶景僖所撰。《别传》以故事的形式,讲诉逆川生平,以及为朱元璋求雨求雪等等神异之事。《别传》后录有《祖师铭》和赞。
  逆川大师的墓如今依然还在实际寺的后山。这墓可谓是逆川大师宝贵的遗迹了。望后山梅林重重,杂草丛生,哪里还有逆川大师墓的影子。想必是年久失修,无人打理,已经被杂草淹没了。
  在实际寺主持师傅的带领下,绕着实际寺右边上到后山去。梅林枝繁叶茂,树下杂草齐腰。不顾杂草露水缠绕我的裙服,攀爬过横生错节的梅枝。王老指着梅树下一田园说,应该就在这儿了,用手拔去杂草,赫然见一块长方形青石墓碑嵌在青苔斑驳的粗石墙中。墓碑上竖行刻着“明洪武乙丑建 清顺治辛丑修八世徒孙实相记”。根据墓碑可见此墓建于明洪武乙丑(1385),修于清顺治辛丑(1661)初。逆川大师圆寂于1373年,相距12年,或许逆川舍利塔修建于此。至清朝重修已经过276年的风风雨雨,年久失修后,于清顺治辛丑重修,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,后人是不会凭空修造的。
  看着淹没在荒草梅林间的逆川墓,一丘黄土,一片荒草,寂寞身后,永息生灵。与逆川墓相望的是一棵树冠冲天的银杏树。据说银杏树是雌雄相对,默默相对相守,互为滋长。而实际寺这棵银杏树是一棵雄性银杏树,没有雌树相伴,依然苍古蓊郁。树或许跟逆川大师一样悟得佛性,修得禅意了。

  出游四方弘法利生

  佛教精神就是自觉觉他。自觉就是求明心见性,觉他就是济世利民,这种超越不是个人素质的提高,而是使社会群众整体素质的提升,从而获得现实人生的意义。逆川大师就是一个自己开悟后,走向弘法利生的一代高僧大德。元末明初,朝代更替之际,可谓乱世也,他遍游四方,宣讲佛法,修建寺庙,和谐民心,护法为国,深得民众敬重。
  明宋濂撰的 《佛性圆辩禅师净慈顺公逆川墓塔碑铭》 详细记载逆川大师弘法利生的事迹。说一二,以窥师之大德。逆川大师在福建铁关枢禅师处授得心要后,让他继承衣钵,主持寺院内事务。他完备寺中规矩,为修复颓废败垣而奔走努力。等一切努力实现后,师却突然辞别大家,又开始云游天下,弘法布德。
  后逆川又回到本土永嘉,帮助永嘉王槐卿在瑞安大龙山修筑了报恩禅院。当时声名显赫的江心寺住持石室岩禅师法容高风,以首座职位相招,师也十分敬仰石室岩禅师的禅学修为,便翩然而至。没多久,发现瑞安何山精舍屋宇损坏,地方狭小,不足以容纳僧众,就十分勤勉地化缘取募,终于将它焕然一新。等刚刚忙完了所有这一切,又帮助平阳人吴德文修建了归源寺。
  当时有姓周、吴的两位囚犯,原本是占山为王、杀人越货的草寇巨贼,后来,被朝廷大军捉拿住了,正谋偷偷逃走。听说逆川妙机神算,言无不中,就让人前来求教。师算罢,让来人转告二位山大王说:“切莫偷偷逃奔,不日即可生见日月。”二人一听,就安心囚居,不思逃遁。不久,朝廷果然颁布大赦令,二人得以活命。从此,二人敬奉禅师如同神明。即使打家劫舍也从不侵犯寺院。
  后来,元朝皇帝闻听了地方官吏的上奏,不禁对逆川大师法行慈心大为敬佩,便赏赐师金裥法衣,且御笔亲赐“佛性圆辩禅师”的法号。可师却并不因此而得意,不仅把朝廷的赏赐尽行分送僧侣,而且将自己蓄积收存的法衣、钵盂一一馈赠给大家。然后,便退居一室,挖地作炉,折竹为筷,超然物外,怡然自得地过起隐僧的生活来。
  温州城松台山的净光塔雄镇一方,应年久失修,地方官员欲向民间募捐修葺,请逆川负责其事。师曰:“民力凋敝久,火焰炎炎而复加薪,吾安忍为之?必欲见用,官中忽扰吾事。若无所闻知可也。”官员应允,于是师决心修复净光塔。他让温州城的二万余户,一户一个月捐一升米,然后请最好的工匠,用最好的木材来修建。将要建成时,台风把塔的上半部袭裹入海涛。但师并不丧失信心,后终于修建完成。修建后的净光塔金鲜碧明,犹如天降之佛塔。用的工钱不过十万,而工役皆是善工也。
  江心寺的兰隐逸禅师欲建万佛阁,但年老力不胜,托付逆川建之。师应允,不日而成。
  明朝建立,太祖皇帝特地诏令江南十位高僧在钟山(在今江苏南京市)设立无遮法会,贤圣道俗,上下贵贱,悉无遮拦。师作为当时江南十大高僧之一,参加了这次规模宏大的法会。在法会上,他升座弘法,前来听讲的人数以千计,盛况空前。
  法会结束之后,师又回到浙江,到钱塘府(今杭州市)的净慈寺担任住持。期间,师奉诏再至南京,仅仅四个月时间,沐浴书偈而逝。时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(1373)八月二十日。
  师生前著述很多,有《五会语》若干卷、《善财》五十三卷和《参偈》一卷,并行于世。

  逆川大师与朱元璋轶事

  如果说明宋濂撰写的 《佛性圆辩禅师净慈顺公逆川墓塔碑铭》是正史,那这册《逆川祖师圣传》就是野史,记载了逆川大师很多神异之事。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逆川大师与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轶事,甚是生动奇趣,更见逆川大师一颗以佛法护国的慈心佛心。
  一日,皇帝从容问师:祖师能空色相,而不好色乎?师曰:人从色中来,臣僧焉敢诳言不好色乎?帝曰:既好色便爱婆子也。师曰:亦爱婆子。帝曰:既爱婆子,大师可写疏来,朕当布施与师,师谢讫。次日呈疏曰:伏以幻泡微体,长在空门,平生一念了因缘,斋粥三食随分过,天睛日霁,谁不骋其狂心,月朗星稀,未免生诸妄想,牛马亦求牝牡,蝼蚁尚别雌雄,物已皆然,人岂独异,纵有利刀千把,割不断淫本欲根,假使巨索万条,系不住心猿意马。兹者恭特短疏,仰叩大檀或有剩下娇娃,余间芳宠,少化几个,管教我静寺里化作快活道场,禅房中便成极乐世界。梅花帐里修功德,芙蓉席上谢檀那,谨疏。帝见疏大笑,即令内使于宫中选美女五人,随召师入殿,帝曰:美女已选朕布施大师,师曰:今已不爱矣,大师如何不爱?师曰:怕三个人。帝曰:怕哪三个人?师曰:上怕玉皇,中怕人皇,下怕阎王。帝闻师言,特命盖房一所,敕宫女居住,专为师浣衣。
  这一短疏揭示世间欲望,以及众生颠倒之想,幽默有趣,又不得罪皇帝,又教化了众生。可见逆川大师教育众生之善巧方法,亦见师之脱俗精神。
  逆川大师屡次要求还家山大罗山,可见师之闲云野鹤的修行本性也。但帝不允,时于闰十二月朔日,因冬无雪,命师祈雪,师口占一辞曰:朔望年年十二遭,今年添得是明朝,六花未展银河水,圣使拈香祷玉毫。老僧不免将龟毛拂子,向人天顶碎银涛,不愿一片两片,东飘西飘,直使三千界内十二楼头,总是琼瑶,不免压倒梅枝子,添得灵山数尺高。是年京城雪厚数尺,明秋大有丰年。
  一日师又被召,恳奏还山,帝曰:大师还罗山去么?师曰:回浙江温州罗山去也。帝曰:可将罗山为题,赋诗一道,若称朕意,即听师还。师应声云:
  突兀危楼望晚晴 遥观瑞气重金陵
  罗峰日月瞻洪武 万国山河属大明
  文武再兴龙虎地 衣冠重整凤凰城
  莺花二月春如锦 处处笙歌乐太平。
  帝阅之大喜,即敕官送师还山。
  洪武十三年二月十四日又蒙诏书。当时,帝议遣官诏书召师。青田刘公曰:此僧大有神通,陛下不必遣官,但将诏书焚之,必当自至。帝从其言,即诏书焚讫,师已在殿上前呼万岁。帝诈曰:师来何事?师将诏书呈上。帝大笑赐斋毕,命敕建报恩寺塔,越八月而寺与塔俱竣。帝大喜曰:朕无物可赠,奈何,即赐斋。师拜受之而不食,口占一偈曰:惺寂双行无我,只因护法身堕,西方净土现前,优钵花开朵朵。帝闻偈惊曰:师欲西归乎。师不答,呈一绝云:莫置僧伦于外州,僧能辅国令僧游,国内见僧僧外出,太平方致国无休。帝看了后,知道师是嘱托自己要重法敬僧,于是正容合掌曰:大师显异之后,朕甚重佛敬法礼僧,何劳再三叮咛。时青田刘公奏曰:此诗不仅劝陛下重法敬僧,寓国家将来大事,后当自见。帝唯唯点头。帝又曰:师今西归,舍利可葬罗山,师亦不答,复书一偈云:
  树出实际寺,拔向诋园栽。
  开花净寺里,结果在殿台。
  归根还向栽中处,潼关岭上付音回。
  师即辞,帝下殿,复回首顾帝而逝,帝不胜恸惜,御录《心经》一本,置师怀中,赐沉香龛。帝驾亲送报恩寺,率百官祭奠毕,遂命火化,火化之际,五色舍利,进若明珠,光炫山谷。后舍利归葬于本实际寺后。
  是真实也罢,是传说也罢。万事总有一个根,才能开枝散叶。编撰大师《别传》留存于世,可见一代高僧大德在人世间的大慈大悲精神,其历经近700年而不衰也。


 
 
【注意】护国寺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模仿风格或建立镜像网站
【声明】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内容仅供浏览,不得用于商业用途,用于商业出版的内容
所引发的版权、署名权的异议及纠纷,不承担任何责任。其他媒体转载须事先与原作者和本网站联系。
Copyright @ 2005-2012 All Right Reserved